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导弹技术也在持续发展。从最初追求飞行速度,到如今不仅要求飞行速度快,还要具备出色的机动变轨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涌现出的高超音速导弹,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飞跃。这些导弹的速度极快,同时飞行轨迹难以预测,极大地增加了反导系统的拦截难度。当前,反导系统主要依赖雷达探测来监测来袭导弹的飞行轨迹,通过推算其未来路径,进行预判并引导拦截弹到达预定拦截点。不同的拦截弹有不同的工作原理,有的通过破片杀伤来摧毁目标,有的则采用动能拦截,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来袭导弹。
破片拦截弹的优点是它不需要进行持续的飞行轨迹修正,依靠自身的杀伤力就能摧毁目标。而动能拦截弹则依赖于自身的主动探测系统,实时跟踪来袭导弹,并不断调整飞行路径,最终通过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这种方式依赖精确的计算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面对高速度和不规则飞行轨迹的导弹时,现有的拦截系统常常束手无策,拦截成功率大大降低。此外,高速导弹尤其是大射程的导弹,造价昂贵,而反导拦截弹的费用也不菲,甚至连大国也难以承担大量消耗的成本。
展开剩余71%面对这一挑战,研发一种新的反导技术成为了各国的目标。答案或许已经有了——机载战略激光炮。与传统的导弹拦截系统不同,激光炮的原理依赖光速的优势。当导弹飞行速度达到超音速时,其速度仍远不及激光的传播速度(每秒30万公里),因此激光几乎能在瞬间摧毁目标。而且,激光武器的能源消耗远低于导弹,且使用的是电能,成本比传统的导弹拦截系统低得多。
2025年8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激光产业创新联盟协会在其官方头条号“长三角G60激光联盟”上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中航工业计划打造200吨战略激光飞机,开创航空史新纪元》。这篇文章透露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国已经开始研发机载战略激光炮,计划通过这一创新武器,增强空中反导能力。中航工业研发的高能固体激光器,具备高功率、轻重量、小体积、高效率、良好的散热性和强稳定性的特点,能够在高空持续巡航,并精确打击远程导弹或其他目标。
不过,研制机载战略激光炮并非易事。首先要解决的是大载重飞机的设计问题,因为激光设备本身重量不轻,必须有足够的载重能力。其次,要克服实时探测与跟踪来袭导弹的技术难题。最后,激光炮的输出功率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有效打击高速且机动性强的目标。尤其是,激光炮的功率需要达到兆瓦级甚至更高,才能应对不同类型的导弹威胁。
据美国YAL-1机载激光系统的实测结果显示,1兆瓦级的激光输出功率足以摧毁600公里外的洲际导弹。然而,YAL-1系统的问题在于其使用的氧碘化学激光器体积庞大,重量过重,且激光燃料有毒,能量转换效率低,支持的发射次数也有限,难以用于实战。相比之下,固体激光器体积更小,能量效率更高,但受限于激光晶体的承载能力,输出功率的提升受到限制。不过,最近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
我国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钡镓硒(BGSe)晶体,克服了固体激光器在功率输出方面的技术难题。钡镓硒晶体具有极高的抗损伤阈值,能够承受高达570MW/cm2的能量,这一数值是目前大多数军用光学材料的10倍以上。凭借这种高耐损伤的材料,预计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出功率超过10MW的战略激光炮。这种激光炮有望打击距离超过6000公里的导弹和卫星,甚至可跨越地球曲率进行远程拦截。
通过这种创新的激光技术,我国有望通过机载激光系统打击包括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远程高速导弹,甚至是洲际导弹。这一技术不仅为我国的防空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也为全球导弹防御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如果能够将这种战略激光炮装配在大型运输机上,我国将具备在更远距离有效拦截敌方导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app-杠杆股票配资-在线配资网-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