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炳莲
青岛西海岸新区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主任、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护师、国家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体重管理师、高级食育指导师、国家健康管理师、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食疗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医学会科普分会委员、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
成立山东首个区级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带动全区级医疗机构启动临床营养筛-评-诊-治一体化建设,其中有2家医院成功申报国家临床营养试点单位。 除做好临床营养治疗工作之外,注重科普宣传,于2020年组织考取注册营养师的10个同事创建《秒懂饮食》团队,累计拍摄科普视频400余期。
每次瑜伽练习结束,我总会沉浸在一种奇妙的宁静中——不仅精神澄澈,连身体也仿佛忘记了饥饿的召唤。这种体验并非特有:许多运动爱好者也都曾经历过运动后短暂的食欲“消失”。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难道运动真的能神奇地关闭饥饿信号?当汗水流淌时,我们的身体究竟上演着怎样一场无声的激素交响,从而让饥饿感悄然隐退?
运动对食欲的调控,核心在于体内一系列精密激素的重新洗牌。科学家们早已揭示,高强度运动能显著影响饥饿素(Ghrelin)与饱腹激素(PYY、GLP-1)的平衡。英国拉夫堡大学一项标志性研究发现,受试者在激烈骑行60分钟后,血液中的饥饿素水平明显下降,而饱腹激素水平则显著上升。这就意味着身体暂时关闭了“饥饿警报”,同时启动了“饱腹信号”。
这种双向调节机制在进化上具有深刻意义:当原始人需要追逐猎物或逃离危险时,暂停消化活动是生存所需。现代人在运动时,身体依然遵循着这一古老逻辑——将能量优先分配给肌肉和心肺系统,进而使消化过程的能量减少。高强度运动如同一把钥匙,能暂时“锁住”饥饿感,为身体争取专注行动的宝贵时间窗口。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瑜伽这类中低强度的运动时,其抑制食欲的机制却展现出了不同面貌——深层激活“副交感神经”是关键。瑜伽练习通过舒缓的体式、深长的呼吸和专注的冥想,有效地刺激迷走神经,激活身体的“休息与修复”系统,从而显著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当皮质醇这一“压力之火”减弱时,身体就会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模式中解脱出来,情绪性进食的冲动也随之消散。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瑜伽独特的身心整合体验,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复合优势:
1. 深度呼吸调节:腹式呼吸对内脏的温和按摩能提升内脏神经敏感度,增强饱腹信号感知;
2. 正念意识培育:练习中对身体的觉察使人更容易区分生理饥饿与情绪性空虚;
3. 舒缓压力反应:降低的皮质醇水平直接削弱了因压力引发的进食欲望。
这种内在平静带来的食欲“净化”,与高强度运动后的激素变化殊途同归,但却更添了一层心灵维度的平衡。
需要强调的是,运动与食欲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运动强度、时长、个体代谢差异都影响着食欲反应。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虽可能短期内抑制饥饿,却可能在几小时后甚至次日引发补偿性的能量渴求。而长时间耐力运动后,身体为修复肌肉和补充糖原,饥饿感常会显著增强。因此,个体需在“运动抑制食欲”与“运动后合理补充”之间寻求智慧平衡。
瑜伽后的“无饥饿感”虽令人愉悦,却并非拒绝营养补充的借口。运动后30-60分钟是营养补充的黄金窗口,摄入适量蛋白质(如一杯酸奶或少量坚果)和复合碳水(如少许全麦/杂粮面食),不仅不会抵消运动益处,反而能加速恢复、维持代谢健康。关键在于学会倾听身体:是真正缺乏能量,还是习惯性想吃?瑜伽培养的觉知力,正是辨别二者的珍贵工具。
当我们离开瑜伽垫后,那份轻盈的饱足感不仅是胃肠的满足,更是身体与心灵达成和谐的明证——运动对食欲的奇妙调控,既是精密生理的杰作,更蕴含着平衡的艺术。
在运动与饥饿的迷宫中,科学已为我们点亮了关键路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得智慧,它懂得何时该燃起饥饿之火,何时该让食欲暂歇以成全更高目标。
无论是瑜伽垫上的宁静归航,还是奔跑后的酣畅淋漓,每一次身体与运动的对话,都在重塑我们与食物、与自我的关系。
盛达优配app-杠杆股票配资-在线配资网-按天配资利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